唐太宗李世民
Home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a]—649年7月10日[b][c][d]),唐朝第二任皇帝、第一任宰相。唐高祖李淵次子,母親太穆皇后竇氏,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民族共主,開創了奠定唐朝立國基礎的「貞觀之治」,因此成為唐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享負盛名的皇帝之一,亦是為後世爭相效仿的明君典範之一。在滅亡東突厥汗國之後,被九姓鐵勒、西域諸國國王、吐火羅葉護尊稱為「天可汗」,成為首位天可汗。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於雁門關營救隋煬帝。晉陽起兵攻取長安後,受封秦公。唐朝建立後,封為天策上將、秦王、太尉、司徒兼尚書令,他是傑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隋末群雄,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而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號—貞觀。
李世民登基後,積極聽取群臣意見,文治天下,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亦稱為開元之治)以及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其真跡今僅存晉祠之銘並序碑刻。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崩於含風殿,享年51歲,在位23年,廟號太宗 ,諡號「文皇帝」,與原配文德皇后長孫氏合葬於昭陵。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c](598年1月28日)[b],李世民出生於岐州武功縣的慶善宮中(武功別館),是當時擔任隋朝岐州刺史的漢族官員[1]李淵與竇氏所生的嫡次子。竇氏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順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由於李淵的母親元貞皇后和李世民的母親竇氏都既有漢人血統也有鮮卑血統,所以李世民父子是胡漢混合血統。
大業十一年(615年),雲定興被授以左屯衛大將軍,奉命援救在雁門關被突厥始畢可汗所率大軍圍困的隋煬帝。隋煬帝派人把詔書綁在木頭上,放進汾河讓詔書順流而下,希望有人看到詔書前來救援。雲定興向各地招募願意出征的軍士,李世民那年只有十六歲,前去應募從軍,被劃歸雲定興的帳下。雲定興手下只有兩萬新兵,且多是步兵。李世民向雲定興建議:突厥敢圍困天子,是認定我們沒有援軍。不如我們把軍隊前後拉開,延綿數十里,讓敵軍白天看見旌旗招展,晚上聽見鉦鼓聲聲,誤以為大軍壓境,如此才能不戰而勝。若他們知我虛實,兩兵相接,則勝敗難料。雲定興採納了李世民的疑兵之計攻突厥,突厥兵看到隋軍浩浩蕩蕩絡繹不絕,果然以為隋軍大批救兵到,於是解圍撤退。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父親李淵升任隋朝右驍衛將軍。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李淵又遷任太原郡留守,李世民也跟隨到太原,李建成、李元吉和他們的異母弟李智雲留在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李世民時年十八。魏刀兒來攻太原,李淵率兵攻打,不幸深入敵陣,無法衝出重圍。李世民以輕騎突圍而進,張弓射敵,所向皆披靡,救李淵於萬眾之中。其後敵步兵又至,李淵與李世民又奮擊,大破敵軍。
隋朝各地反聲四起,戰火瀰漫,民不聊生。李世民準備舉義兵,於是撫恤百姓,禮遇士兵,散財養客,江湖人士、俠客義士,莫不願效死力,為李唐起義兵做好充分準備。李世民在太原結納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人,與晉陽宮監裴寂和晉陽縣令劉文靜商議勸諫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東突厥支持的定楊可汗劉武周占領了太原附近汾陽宮,隋煬帝不滿李淵和馬邑郡太守王仁恭無力阻止東突厥入侵。隋煬帝要將李淵和王仁恭捉拿帶到江都問罪,還沒有成行,又將其赦免。